close

DSC07409_10.jpg1

台南-北門嶼&井仔腳瓦盤鹽田

從來不知南台灣有這麼一個純樸、寧靜地方

當車子經過這小小的村落時

彷彿時光倒流

回到了沒有太多物質充斥的年代

由於時間比較匆忙

沒能用心好好看看這個靠海的小村落

只好在最短的時間內

把想留下的印象

放在相機的記憶卡內

這兒的氛圍

出奇的寧靜

純樸無華的令人有些心酸

從歷史的軌跡尋找

一個原來人口湧入、熱鬧非凡的木材及食鹽業集散地

終究敵不過天災和時代變遷

諸多因素使北門之產業流失,人口被迫外流求生,

該地由熱鬧的大庄變成窮鄉僻壤,

留居該地之後代子孫漸漸忘記該地昔時繁榮景象

我們匆匆在這兒短暫駐留

也匆匆地帶走了相機裡的記憶

不知何時

會再舊地重遊

然而這兒的景物

卻讓我印象深刻

久久無法忘懷

-2013年12月14日我在台南-北門嶼留下淺淺的腳印-

文字/攝影:珮珮Kelly Chin

DSC07411_復古.jpg2

交錯的空間

 DSC07412_復古.jpg3

彷彿在另一國度裡

DSC07413_復古.jpg4

DSC07416.jpg5

 寧靜的小鎮

DSC07421.jpg6

DSC07424_復古.jpg7

運河上停泊的膠筏

DSC07425_復古.jpg8

看見繁華落盡的美麗與哀愁

DSC07429_復古.jpg9

DSC07433_復古.jpg10

 沒有吵嘈的街道

DSC07435_復古.jpg11

北門嶼基督教會,是長老教會芥菜種會台南中會,

於民國48年9月間所設,初稱為北門佈道所。

此一教會自民國49年5月起,因收容醫治烏腳病患而廣收信徒,教徒始日增多,

當然也跟發放衣物及民生救濟有關。目前尚有做禮拜活動,但人數已屈指可數。

DSC07440.jpg12

特別的房舍設計,那時鐘正巧停在10:12分

DSC07479.jpg13

傳統的曬魚乾,走過去有一股很濃很鹹的海腥味撲鼻而來

DSC07482.jpg14

井仔腳瓦盤鹽田一景

DSC07483.jpg15

 DSC07492_復古.jpg16

DSC07500.jpg17

曾經是臺灣在二次大戰後由臺灣製鹽總廠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

DSC07503.jpg18

如今為臺南縣政府為發展觀光,便以多元就業方案僱工在井仔腳鹽田復曬。

 DSC07505_直幅.jpg19

這 一處是讓遊客親身體驗曬鹽的過程

DSC07510.jpg20

大冷天,小朋友挽起褲管站在冰涼的鹽水挖鹽玩樂,一點都不怕冷!

DSC07513_直幅_復古.jpg21

DSC07515_復古.jpg22

DSC07487.jpg23

該處鹽田位在北門區永華里,為清代來自佳里區龍安里外渡頭(第二代瀨東場)的李、王、張三姓共140位鹽民

於嘉慶二十三年(1818)所開闢的第三代瀨東場,由業主們自行產曬。

進入日治時期後,在大正八年(191912月被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收購,

戰後則成為臺灣製鹽總廠的北門鹽場,產曬到民國八十九年(2000)為止,共182年,

為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鹽田。近年該鹽田因臺南縣政府發展觀光,又重新僱工復曬。

 

北門嶼

 

「北門區原來是臺江內海急水溪口外的沙洲島,舊名「北門嶼」,因位於臺灣府北方而得名,是過去臺江內海各港口往來的航運必經孔道,大約在清乾隆末年到嘉慶年間因泥沙淤積而與陸地相連。

 

道光年間曾大力發展鹽業,在日治初期一度因廢止鹽專賣而沒落,但在1899年恢復鹽專賣後再度興盛。1920年,日本於此地設置「北門庄」,屬臺南州北門郡管轄,戰後改設臺南縣北門鄉,2010年12月25日改稱北門區。」

 

井仔腳瓦盤鹽田

 

北門鹽場是臺灣在二次大戰後由臺灣製鹽總廠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,位於臺南市北門區急水溪口以南,三寮灣溪以北、布袋鎮義竹鄉,境內設有洲北與蚵寮兩個場務所,其中包括了歷史可追溯至清朝的「井仔腳鹽田」(第三代瀨東場)與「洲北鹽田」(第三代洲北場),另外還有在日治時期開闢的「中洲鹽田」、「王爺港鹽田」與「蚵寮鹽田」。民國八十九年(2000年)北門鹽場縮編改為「七股鹽場北門分場」,民國九十年(2001年)結束了北門的人工曬鹽,但兩年後(2003年)的12月2日,臺南縣政府為發展觀光,便以多元就業方案僱工在井仔腳鹽田復曬。

資料擷取自「維基百科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珮珮_Venus維納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